來源:北京商報 林子

北京商報訊 (記者 林子)在PPP項目如雨后春筍般爭相上馬的同時,PPP背后存在的各種問題也在不斷顯現。日前,國家發改委財金司財政處處長關鵬在“2017中國PPP投資論壇”上做主題演講時表示,過度使用PPP模式會給地方政府帶來“財政幻覺”,我國要警惕由此導致的過度投資和盲目投資。對于上述情況,關鵬建議稱,我國可以考慮借鑒商業銀行的經驗,對財政支出壓力大的地區財政承受能力開展壓力測試。
“今年以來,我國公布新成交的PPP項目交易額已達2.4萬億元”,關鵬表示,近年來,PPP市場持續保持較快增長,不過,我國仍需高度重視PPP項目不規范所帶來的風險,而“財政幻覺”正是需要規避的風險之一。
業內人士指出,政府對于PPP項目的長期運營補貼、項目失敗后的必要補助等,都屬于因PPP而產生的政府債務。在沒有使用PPP模式之前,一個項目的支付是直接由地方政府或企業承擔,這屬于“現付”的剛性約束,地方政府可以更為直觀地感受到財政支出的多少,從而量入為出。而PPP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地方政府的財政壓力,但如果過度簽約,就會產生短期內政府有余力支出,但從長遠來看其實負荷過重的“財政幻覺”。
而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則補充稱,還有一些地方政府為和企業簽約,為企業提供了稅費減免、土地出讓價格減免等政策,這些優惠政策都會在未來對財政收入造成一定影響。
實際上,去年10月,財政部就頒布《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財政管理暫行辦法》,嚴令禁止地方政府以PPP項目名義舉借政府債務,當時還有媒體報道稱,財政部已向各地方下發緊急文件,要求各地統計并上報融資平臺公司債務等數據,匯總項目包括了快速增長的PPP項目。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這也從側面顯示了財政部對PPP增長過快并產生大量隱性債務的擔憂。
對于過快推廣PPP所帶來的債務風險,關鵬建議稱,未來我國要進一步明晰財政中長期支出責任與政府債務的關系,加強對PPP等財政支出責任的統計和檢測,將包括政府債務和中長期支出責任在內的全部資本性支出統一進行預算管理,我國也可以考慮借鑒商業銀行的經驗,對財政支出壓力大的地區財政承受能力開展壓力測試。
除了開展財政壓力測試之外,關鵬還進一步建議,我國要加快推進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改革,理順中央與地方收入分配關系,建立健全地方稅體系,改變地方事權過多而財權過少的失衡局面。未來,我國應研究構建資本性預算制度及以完善全口徑的債務預算為切入點,全面反映政府基本建設支出的規模、結果期限等情況,防控債務風險。探索創新其他合法合規的地方政府建設融資模式。